观剧评审团Vol.30

观剧评审团Vol.30

这是一个老少皆宜的版本,对于歌剧那些繁琐的对话和宣叙调缺乏耐心的观众,应该能享受这个版本,因为它删掉了所有的对话和宣叙调的部分,保留了莫扎特流传已久的咏叹调、重唱和合唱部分,而那些对话和宣叙调则以电影默片形式的字幕代替,这样简洁明了地将莫扎特的音乐嫁接到动画电影默片的形式中。

歌剧演出以往需要歌剧演员在舞台立体空间中展现演唱与表演,而这一版本的《魔笛》中,歌唱家的演唱与动画电影相融合与互动,演员们有时仅仅露出面部,而肢体语言由动画完成,有时歌唱家全身露出银幕外,但他的表演与动画画面展开互动。

《魔笛》剧照

大幕拉开,塔米诺在森林里奔跑,歌唱家仅仅露出面部,而肢体奔跑与森林的景象均是动画效果,让观众一下就感受到多媒介融合艺术的神奇魅力。捉鸟人帕帕基诺的咏叹,演员在银幕外完成,但是他与周围动画视频的互动却让观众看到了歌唱家进入了一个神话的动物王国,“大象”用鼻子挑逗他,不时向他喷洒水花,这样的场景给予观众如看电影的感觉。那个演唱复仇咏叹的夜女王在这一版本中成为一个蜘蛛王,歌唱家从始至终都只露面容,而蜘蛛的庞大肢体都是动画完成,她的面部表情与动画视频蜘蛛动作高度一致,而动画动作与音乐节奏高度一致,这才是这部歌剧的神奇之处。

看一部歌剧的演出,人们往往对歌唱家的演唱特别在意,歌唱家演唱的怎样是这部歌剧的绝对保证,这一版本的《魔笛》中,歌唱家的演唱并不是最吸引观众的,这些歌唱家的演唱水准也不是国际上最为一流的,然而,歌剧形式与动画默片相融合确给观众强烈的神奇感,而这种演出需要各方面最为严丝合缝的完美配合,音乐现场演奏、演唱节奏与默片动画运行速度的完美结合,演员演唱表情与动画氛围的完美结合,演员的动作与动画互动的完美结合,差一点都会使得演出不完美。而对于这一歌剧的评判标准也不同于其他歌剧,艺术工种配合得是否天衣无缝,这是演出的基础标准。而我们看到的这台演出不仅各个艺术工种配合得天衣无缝,整部歌剧的艺术形式的创意更达到了非常完美的效果,因此,人们在欣赏这一歌剧后,对创意者和编导者的丰富想象力给予赞叹。同时他们对莫扎特音乐的理解,甚至是对每一段咏叹调节奏和音符的理解都十分清晰到位,这才会创作出这部音乐与动画默片珠联璧合的艺术精品。(7月19日18:00场)

《魔笛》剧照

黄楷夫:9.8

舞台设计师

思路和技术是新的,但他们克制地在每一个层面上表达了对老式的、“传统”的风格和方法的敬意,甚至开始了一种“怀旧”的修辞方式——尽管有很好的舞台,但他们只用了前区那点可怜的空间;有现代的照明设备,但所有演员即便是脸上涂满白粉也始终不能完全看清他们的表情;现代的影像技术完全可以做出效果逼真的视频,但他们偏偏采用了二十年代风靡巴黎和维也纳的“新艺术”画风。怀旧的风格、默片时代的电影技巧、于是,我们看到了一部阿尔丰斯·穆夏风格的彩色默片配莫扎特歌剧。

可以认为,为了保住贯穿整个演出的那些匪夷所思、充满才华和想象力的视频不被灯光冲淡,他们不得不关掉其它灯具,减少照度,牺牲演员脸部的清晰度——这甚至让我想起了当年用煤气灯照明的“红磨坊”昏暗局促的舞台。为了展示那些精心设计出来的多媒体影像与演员表演之间灵动的嵌入关系,他们不惜让演员费劲地、看起来有点危险地站在那堵兀自横立在舞台前区的巨大屏幕的某个高处,以僵硬的身姿演唱那些美妙的咏叹调和宣叙调,用他们的肢体表演去捕捉和对应多媒体细节。他们甚至牺牲掉了所有的舞台纵深调度……

《魔笛》剧照

但看完你就明白了,这是值得的:毕竟有一个巨大的、不断的惊喜在那儿搁着;换一个说法,用之前提到的那些“牺牲”换来目不暇接的、与音乐和剧情以及角色动作高度契合的精彩影像,加上整体上高水平的声乐演唱的整合,是一种令人愉悦的体验。

连贯始终的多媒体视频还捎带处理了在很多人看来是个难题的对白——歌剧《魔笛》那些原来由歌唱演员们承担的念白的任务,改由视频上那些花体字来完成,这使得我们这些歌剧观看者或者听众们,多少透了一口气——与之前听这部歌剧时要在享受音乐和演唱的同时不得不捎带着听掉那些和美妙的咏叹调、宣叙调相比什么都不是的对白相比,这次确是轻松了许多。

减掉两分:

一分是夜后那段高难度咏叹调时稍显过于忙乎的影像;

一分是质感不够的乐队。(7月19日18:00场)

《魔笛》剧照

李红:9

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教师

这是一次令人愉悦的观剧过程。观看此版《魔笛》犹如进入了一个童话世界,进行了一场奇幻旅行。它的整体表演风格夸张、谐趣、具有丰富的想象力,从中可以看到意大利即兴喜剧和卓别林的默剧表演的影子,同时与《魔笛》这部歌剧的神秘、明朗轻快以及魔幻性(也可称之为神话性或童话性)的内在气质极其吻合。

从表演的角度看,这部戏的表演对歌剧演员来说是具有很大的难度,完全可以称得上是“戴着镣铐的舞蹈”。本身歌剧的表演就受制于音乐元素和戏剧元素两方面,加之此剧的表演是与多媒体的视觉形象共同创作完成,所以这部歌剧的表演具有其外延。声音形象的塑造、肢体的使用以及空间画面共同构成一个表演整体。莫诺斯虽非剧中主要角色,但演员对夸张的表演拿捏准确、肢体表现很有张力。此外,此剧中将原歌剧的宣叙调(语言对白)部分全部做了字幕处理,使得默剧色彩更加浓厚,强弱对比中突出了歌剧的音乐元素,整部戏的节奏更加紧凑快捷,值得称道。

《魔笛》写成于莫扎特生命中的最后一年。生活窘迫、疾病交加,精神处于极度绝望的作曲家依然为我们写就了如此美好、具有强大生命力的一部作品。(7月19日18:00场)

《魔笛》剧照

陶子:9

中国社科院文学所副研究员

对于歌剧迷来说,看《魔笛》可能是不会觉得过瘾的;但这并不妨碍《魔笛》是一部充满创新精神的杰作。它以多媒体不断创造出带有鲜明美学意味的新鲜画面,创造出独特的光影关系并以此重新结构了演员的表演……再加上美妙的音乐,天桥艺术中心在这个晚上沉浸在艺术的梦幻之中。

多媒体与歌剧互动不新鲜,新鲜的是它可以如此彻底地从多媒体视角出发重新创造舞台语汇,难得的是多媒体画面自身的语法一致性以及美感的独特性。

创新,可能不仅意味着改变,而是寻找一种传统艺术形式与当下时代的关系。(7月19日18:00场)

《魔笛》剧照

叶葳蕤:9

剧评人

尽管对柏林喜歌剧院的优秀的艺术水准早有耳闻,对英国1927剧团鬼斧神工般的创造力也做好了充分心理准备,这个戏的体验感还是超出我的高预期值。

我认为,把这样的艺术尝试称为“古典歌剧当代化的成功演绎”已远不能给到它应得的评价了。我很想把它称作“音乐剧”,但又希望避免固有概念带来的误解。不如这样说吧,从人类总的艺术形式发展史来寻找定位,欧洲的喜歌剧、轻歌剧是音乐剧的“过去进行时”,而此版《魔笛》则像是某种音乐剧的“将来进行时”,它的探索性和先锋感已走在目前大多数音乐剧手法范畴的前列。

音乐剧目前可算是各门类艺术手段贯通整合的紧密度最高的现场艺术形式了,这部《魔笛》则提醒了我们人类的创造潜能还有很大的开发空间。它利用了想象力的通感,它是把美声咏叹调、默片、小丑剧、动画、多媒体投影、当代美术、时装造型等元素全部编织起来,像复调对位一样来叙事。歌剧本身程式化表演、对白和宣叙调则都被舍弃了。

回味这部戏时联想起另外两部堪称极致的作品:2002版音乐剧电影《芝加哥》,和两度来华的英国默剧《纸电影·奥德赛》。相同之处都在于艺术手段的跨界运用,不同之处是这两部正如大多数跨界作品一样,总会有个核心手段来支撑。比如《芝加哥》已达到了蒙太奇叙事和音乐剧叙事的双向强化,如一场势均力敌的拔河比赛,但终究还是以镜头的节奏作为支撑点,电影感胜出。

此版《魔笛》则是重力分散的平衡游戏,一招不慎全盘皆输,从设计和执行来讲更难,对各部门协调的精确度要求极高。这样的模式下,虽然你也许看到的并非一流动画,听到的也不是顶级的美声炫技演唱,但一切恰都刚刚好。

这种好是可以复制的,也足够愉悦到让人不屑再去和《魔笛》的其他版本做比较。此版《魔笛》是唯一的,而有幸看过《机器人魔像》和《上街的动物和孩子们》等剧的观众就会很清楚地知道,这绝非1927剧团的“唯一”。(7月21日19:30场)

《魔笛》剧照

王纪宴:9

音乐学者,乐评家

我相信,从莫扎特的《魔笛》1791年9月30日晚在维也纳首演至今将近226年时间里,没有哪一版《魔笛》像柏林喜歌剧院和英国1927剧团制作的这个新版这样,高度契合指挥家舍尔欣指出的《魔笛》“这部孩子气的戏剧的崇高含义”。

与传统制作相比,其最令人瞩目也最值得赞美的特点之一是借助动画和科技因素成功地营造了一种与歌剧自带的可爱性格一脉相承的氛围,颠覆了歌剧在很多人心目中的概念。而在亲切、搞笑的同时,又成功地保持了朴素的崇高感。比如在演奏序曲时,幕布是照最传统的方式关闭的;而在“折腾了一溜够”之后的剧终合唱到来前,大幕落下,男女合唱队员从幕后走出来,没有任何表演,像演唱合唱作品那样为这部堪称歌剧史上最富有创意的新锐制作加上了一个回归传统的尾声。

与伯格曼在电影《魔笛》中的做法相似,柏林喜歌剧院和英国1927剧团也对莫扎特的原作进行了改动,最主要的是将人物对白变成了默片时代的文字对话加配乐,而配乐并不来自《魔笛》,是由击弦古钢琴演奏的莫扎特C小调幻想曲的片段。这让原本不相关的音乐产生了新的寓意。与传统制作相比的不足在于,舞台的真实空间缩减,在虚拟空间不能完全占据听众想象的时候,就不免显出扁平化。(7月21日19:30场)

《魔笛》剧照

倪敏:8.5

剧评人

毋庸置疑,这一版《魔笛》给了传统歌剧舞台一个惊喜。1927独特的创作手法和鲜明的风格特色,让莫扎特的这部歌剧充满了奇思妙想。

开场巨大的蛇、拥有魔力的笛子和银铃、水与火的考验,如何将莫扎特巨大的脑洞填上,对于任何一个舞美设计师来说都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这个《魔笛》做到了,舞台上除了演员什么都是假的,完全用动画呈现出来。夜后化身巨大的蜘蛛挂在墙上,一边飙高音一边扔飞刀,精彩非凡。同时,导演将对白部分改以默剧的形式表演出来,简单的字母配合生动的表演,取代了冗长的台词,也是巧妙。

但是,1927独特的节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莫扎特。比如,因为动画是设计好的,而舞台上的表演都是以动画为主,所以演员们多在配合动画演出,形成一种程式化。又比如,以默剧和咏叹调相间进行,多少打断了莫扎特原有的音乐曲线,这种不适感在第二幕时逐渐凸显出来。再比如,动画的紧张推进,让音乐的节奏也变得紧张起来,喜歌剧中的某种自由感在这里几乎消失了。

可以说,这个《魔笛》过于风格化,这是好事,也是坏事。毕竟,当我们看歌剧时,吸引我们的不止是眼前所见,还有耳朵所听。(7月23日19:30场)

《魔笛》剧照

奚牧凉:8.2

剧评人

看过1927剧团的《上街的动物和孩子们》和《机器人魔像》,当时的感觉是,这是一个很有巧思,甚至很“个色”的剧团,光怪陆离的动画风格我不知道从专业角度怎么描述,我感觉很“波普”,朋友说很“日和”我觉得也有道理;另外就是能明显感觉到1927剧团对后工业化背景下人的异化颇为关注。但整体来说,《上街的动物和孩子们》和《机器人魔像》让我看得有些不明所以,可能是我get不到1927剧团的“point”。

1927剧团与柏林喜歌剧院合作的《魔笛》,我久闻大名,如今得见,让我对1927剧团的印象完全改写。

通过《魔笛》的这个经典童话故事,我得以迅速与1927剧团的风格达成神交,比如魔笛是一位裸体仙女、魔铃是一群大腿舞女等等奇思妙想,我都能立时心领神会,笑出声来。真人与动画共演其实不算是新鲜事,上世纪末《谁陷害了兔子罗杰》等电影早已实现了这一点,令我钦佩柏林喜歌剧院这次与1927剧团合作的地方是,后者用他们自己的风格,帮助歌剧院团实现了歌剧故事的通俗化、现代化,为歌剧经典注入了全新活力。

对于歌剧本体,我是外行中的外行,就不贻笑大方了。但我感觉动画的加入使得歌剧演员的演法也产生了变化,至少不像我们在国内常看到的歌剧表演那般“举轻若重”。我想如果我在少年时代就看过这一版《魔笛》,我会对歌剧有别样的认识,甚至就此对歌剧深深爱上——其实好的歌剧,真的很好听好看好玩呀!(7月19日18:00场)

《魔笛》剧照

周靖波:8

中国传媒大学中文系教授

动画设计8.5,表演7.5,平均8。

柏林喜歌剧院的演出很有特点,总是在“喜”字上下功夫。如果歌剧题材碰对了,演出就容易出彩。《魔笛》就是适合进行喜剧加工的歌剧。莫扎特写的原本就不是opera,而是德国的Singspiel,充满了喜剧色彩。与英国1927剧团合作,让动画形象参与歌剧表演,的确是一个大大的亮点!

但是从歌剧表演的角度看,却有几处明显的不足:

1、夜后太一般了。这个角色规定固然是花腔女高音,但是必须加进戏剧女高音的成分,才能突出夜后这一形象的个性色彩。

2、怎么能把帕帕吉娜这个人物几乎删除了呢?没有了帕帕吉娜,与之成对的帕帕盖诺的戏就少了,形象也就黯淡了。这两个小人物,原本是《魔笛》舞台上最有光彩的角色呢!

3、《魔笛》中有两组成对的形象,塔米诺-帕米娜、帕帕盖诺-帕帕吉娜,他们内部各自呼应,相互之间又相映成趣。这种人物设置上的喜剧色彩,这次演出似乎没体现出来。

4、动画表演固然有趣,但是给音乐表演偷工减料提供了借口;同时,情节删减过多,有些伤筋动骨了。

5、这次的演出把对白统统删除,改成了字幕。作为国际演出固无不可,但是听觉上不习惯了。(7月21日19:30场)

《魔笛》剧照

安妮:8

德国柏林喜歌剧院与英国1927剧团的这次结合是具有游戏性且充满胆识的。正如我们看到的这场对莫扎特经典作品的颠覆式呈现一样冒险,这样的合作应该得到我们的掌声。

上世纪20年代的默片时代,观众们坐在影厅里,电影放映的同时有交响乐队现场配乐,放映结束后,电影演员上场谢幕。而在这一版《魔笛》中,创作者干脆把荧幕上的演员也抠出来,与乐队一起来配合动画影像,当演出结束,红幕落下的时候,我感到自己仿佛身处彼时影院——这出致敬默片时代的观影关系和演员表演的《魔笛》,不仅送给热爱的剧场的观众们的一份惊喜,也是给喜欢电影的朋友们的一封情书。

纵使新德国电影四杰登峰造极,当谈起我们熟悉的德国电影时,罗伯特·维恩的《卡里加里博士的小屋》依然会排在前列,何况还有蒂姆·伯顿等大名鼎鼎的当代导演争相效仿其表现主义艺术风格。新版歌剧《魔笛》影像回归1920年代的德国电影影像风格,将宣叙调全部做成默片风格字幕,并制造默片低帧数与当代多媒体常速的错位,加入英式幽默的诸多元素,与歌剧本体高度契合,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不是一种“创新”,而是一种对深邃欧洲艺术的回溯。尤其是结尾,演员们站上舞台,“老老实实”唱歌剧的时候,我更加笃信这一点。这种当代波普语汇下的复古潮流,在影像上,我们甚至可以从法国艺术家西维亚·乔迈的动画创作中觅得异曲同工的妙处。

期待和要求过高,难免吹毛求疵。这一版《魔笛》在完成“视觉”的惊艳创造后,在歌剧本身一端的“听觉”显得有些随意。如果让我选,我还是期待看到一个“蜘蛛精”夜后,而不是穿着礼服的高贵歌唱家,但因为他们已经这么好了,我当然贪婪地希望舞台上出现的是一个“蜘蛛精歌唱家”呀。(7月23日19:30场)

《魔笛》剧照

张杭:7.8

诗人,剧评人

如果说动画取消表演而让角色无所不能,这版《魔笛》的“动画+演员”取消物质性布景,让物质性布景不能实现的瞬息变化和无限脑洞得以实现。老电影屏幕闪烁杂质的背景和怪科技画风,跟这部启蒙时代,直男癌和厌女症共济会的歌剧,有种暗合。

视频创作的有趣之处,想必大家都已经谈了。我只提一个问题。这样取消布景的舞台,也几乎等于没有舞台,演员差不多是贴在屏幕上的。演员的空间被取消掉了。同时时间也被控制了,演员表演必须镶在每场不变的视频里。这让我想到,戏曲演员在伴奏录音的条件下演唱感到的局促、掣肘。我对柏林喜歌剧院是很期待的,我看的彩排场,知道演员或许是没有卖力,但这种方式是否对歌剧演员的表演和乐队演奏有影响?不过这样也有一个便利,全球巡演更方便,不用带或在当地做布景。还有一点,近三个小时对着的不是舞台而是屏幕,眼睛很累。这不太自然。

另外,我看彩排场,不能评论音乐演出,我不知道有没有看过正式场的能谈一谈柏林喜歌剧院这版的音乐。因为毕竟是歌剧,音乐本来是重要的。(7月19日18:00场)

《魔笛》剧照

陈然:7

剧评人

如今,多媒体影像在各类戏剧演出中屡见不鲜。英国1927剧团无疑是个翘楚,他们的作品《上街的动物和孩子们》、《机器人魔像》都曾来过中国,有很好的口碑。

1927作为一个优秀的剧团,他们与柏林喜歌剧院的合作却不是接个活儿的甲方乙方状态。很多时候,我们看到影像只是演出的布景,一种便于巡演的策略,而在《魔笛》中,影像还深刻影响了导表演方式,呈现为一种平面化、默剧式的表演。这与以往传统的舞台表演大相径庭,与《魔笛》整部戏的音乐、戏剧风格却是完美契合的。

舞台技术手段日趋丰富的今天,我们时常听到这样一种反馈:问一部戏怎么样,答曰,舞美很好。我不认为这是一种称赞,这可真是尴尬。在今天,技术如何支持艺术,与艺术很好地结合,依然是摆在戏剧工作者案头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7月21日19:30场)

《魔笛》剧照

后记:

简直令人发指!7月北京戏剧舞台竟然涌现出了足够讨论一年甚至很多年的作品,而我们,竟然情不自禁地做了《国家剧院的绊脚石》、《2666》、《我是堂吉诃德》、《魔笛》四期评审团。

从这四个风格迥异、主题不同的作品中,我看到参与评审团的朋友和老师们非常精彩的观点,这让我更加相信——剧场是艺术家园,是一间教室,是一个栖息地,是一处交换思想的空间。

——安妮

剧照提供 | 北京天桥艺术中心

北京场剧照摄影 | 孙楠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