偃王城被攻下后,齐楚魏三国把宋偃王富丽堂皇的宫殿付之一炬,故后人把在偃王城废墟上建起的村庄称为王海。
据旧《丰县志》记载:“中多钱、古镜之属,每遇雾日,城垣台榭森然毕具,雾收即止,父母多见之。”另有出土石碑对偃王城佐证。
偃王和偃王城已经作古,王海这个村名仍延续至今。
历代《丰县志》上有据可查的资料,以“黄店”较为翔实,所以,今天不说王海,单说黄店。
黄店,古称“黄家店”,属“一元里”,原是城北较为有名的集市之一。
明版《丰县志·集店》中有记载:“黄家店,县北五十里”。
黄家店历史悠久,早在唐贞观年间这里就是一个大村庄,名为李庄。
据明版《丰县志·寺观》所载:“明教寺”、“栖云观”皆在此村。
明教寺始建于唐朝,位于该村村东,寺院宏伟宽大,各类房宇数十间,修性和尚9名,住持方丈为悟先大师。
村北有育乐庵和栖云观,皆以李家为善主,北宋初年的开封府尹、参知政事李若谷(谥号康靖)父子就葬于离此不远的后大庄李家祖茔。
宋代知名人士张安道来丰县中阳里(刘邦故里)游览时曾到过明教寺,并在此居住数日,不幸因病逝于此寺,由僧人将其安葬于明教寺后院,为丰县留下著名的诗篇——《高祖故宅》。
“纵酒疏狂懒治生,
中阳有土不归耕;
偶因世乱成功业,
便向翁前与仲争。”
南宋之后,辽国的兴宗·耶律宗真重熙年间(公元1032-1054年),李家人丁败落,潘家人丁兴旺,故将该庄名改为潘家庄。
到元朝末期,由于这里的地势低洼,数次大水之后,不少田块被淹,人烟逐渐减少,随之潘家亦人丁外流,这里被后人称之为“潘家堌堆”。
明洪武年间,山西移民迁居于此,其中黄氏家族人数较多,他们根据这里有利的交通优势,座落成近2华里的南北街道,东去沛县,西去金乡,南去丰县、砀山,北去鱼台、济宁,两条大道相交于此庄,形成规模很大的贸易集市。
集市上设有各地的会馆,其中最大的是山西会馆,馆内有当铺、酿酒作坊等,其它人也开办有蒸酒馆、榨油坊、饭店、商店等等,较大的工商户至少有72家之多。
遗存的72眼水井为之作证,这样的水井一般只有较大的商户才会拥有。
黄氏家族自迁此以来,除经商外,主要开设客店。天长日久,人们都知道黄家店的影响,因而把“黄家店”就当作了村名,成为方圆百里有名的大集——黄家店集。
清末民初,仍有黄文祥、黄师亭、黄文百开设的客店。
清光绪年间,这里黄钦绪的商店生意最为兴隆,店内经营京货、布匹、烟酒、糖茶、百货等,同时开办有香油坊、酿酒坊、当铺等。
这里集日为三、五、八、十,有本村大户黄守典、黄善恩父子相继任集首,黄元良、黄元生分管粮行。
每逢集日,除各种粮食、农副产品、手工业产品,还有金乡羊山的石磨、石槽等各类石器,以及牲口市、猪羊市、劳务市场等等,每逢麦收秋播之季,方圆百里的人都会来此雇工,成为非常齐全和繁华的乡村集市。
时至民国初年,由于社会动荡、贼盗蜂起,闹得人心慌慌,民无宁日,黄店集上一些有名气、有财产的商户,纷纷迁往“一元里寨”——沙庄寨居住和经营,黄家店集随之萧条。
北伐战争后,虽有申化章、黄元亭、孙金科等人再度起集,但因交通改道,地处已偏僻,买卖成不了气候,黄家店集便从此停办,现今只留下一个黄家店的名字,简称为“黄店”,成为丰县欢口镇的一个自然村落。
现在的黄店(曾在1957-2000年隶属上沙庄乡)隶属于欢口镇黄店行政村,社会人口2390人,以黄、李、沙、张、孙等姓氏为主,拥有耕地 亩,以种植小麦、水稻为主,是欢口镇较为富裕的村落之一,而且是一个信奉伊斯兰教的回民村。
昔日的偃王城已成为历史的传说,“古宋遗风”的辉煌在人们的脑海里和丰县的史册上代代传承。
(白光华:《丰县那些具有历史典故的村名和地名》)
相关阅读:
享誉九州的丰县美称“古宋遗风”,是从何事说起的?
丰县有“汉高故里”的美称,为啥还有“古宋遗风”的雅称?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