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国务院批准下,深圳经济特区于1982年6月设置管制人员进出的管理线,这条管理线全长84.6公里,沿线设有铁丝网、检查站等管制设施,被称为“二线关口”、“二线关”或“二线”(对应深港交界处的“一线关口”),特区也因此被俗称为“关内”。在管理线沿线设有多个俗称“关”的检查站,最初只设置有布吉、南头、沙湾、白芒、盐田坳、背仔角6个检查站,后共设有16个陆路关口、1个水上关口及23个耕作口。根据当时的法规规定,深圳特区户籍居民必须凭居民身份证,非深圳特区户籍居民必须凭户籍所在地所签发的边防证才可出入特区。由宝安区、龙岗区等原非特区之深圳市辖区进入原特区内被称作“入关”,反之为“出关”[4][5][6]。乘搭公交、大巴的乘客,需下车过关检查,才能乘搭原车再进行剩余的旅程;而2004年前乘搭广深城际列车(S或深字起头车次)的乘客,必须持有边防证或深圳户籍身份证,并于车上接受检查。
以下为“二线关”存在时期,深圳所拥有的陆路关口:
新城关口(宝安大道、关口二路)
南头关口(深南大道 广深公路、关口二路)
同乐关口(广深高速 京港澳高速)
南光关口( 南光高速公路)
白芒关口(松白路 256县道)
福龙关口(福龙路S3111)
新区大道关口(新区大道)
梅林关口(梅观高速公路 珠三角环线高速、彩田路)
南坪关口(南坪快速路)
清平关口( 清平高速公路)
布吉关口(深惠路 205国道)
沙湾关口(沙湾路,布沙路 360省道)
盐排高速关口(盐排高速 武深高速)
盐田关口( 惠盐路)
溪冲关口( 盐坝高速公路)
背仔角关口(深葵路)
二线关口最初对深圳经济特区的安全维护有着重大作用,但随着深圳城市规模的扩大,二线关口耗时的人员审查措施,反而成为阻碍深圳城市发展的绊脚石。为了提高通关效率,在1990年代初期,边防部门对经常出入特区的深圳市党政领导和企事业单位发放优检证。
1997年香港回归后,“二线关”开始对经济特区的整体规划、关内外社会经济平衡发展以及全国人民与特区的交往等方面的限制逐渐凸现;再加上粤港经济、人才交往活动大为增加,经济发展需要创造一个更自由的环境。为此,早在1998年,便有政协委员提出撤销“二线关”[6][7]。
2005年1月1日起,进入深圳、珠海的群众办理边防证不再交费[8]。2006年,深圳特检站各分站逐步全面安装身份证查检系统,取消办理边防证过关的繁杂程序,仅凭身份证,就可顺利过关,这样也变相取消了边防证制度[9]。中国内地居民仅需凭居民身份证即可进出特区,但仍然需要接受检查站边防人员的检查。随着边防证检查撤销,特区内外一体化的进程加快,“二线关”作为特区城市发展障碍招致的批评更为激烈[7],梅林关、布吉关成为最为集中的拥堵点,深圳市更一度流传“英雄难过梅林关”、“我怕来布吉(不及)”的说法[10][11]。2008年1月1日,原来前往深圳所需的边防证正式停止办理。特区范围在2010年扩大到深圳全市后,不再有关内关外之分,惟仍然保留原有之特区管理线,新建连接关内外的道路(如丹平快速路、新彩隧道、留仙大道)则已不设检查站。2011年深圳地铁“五线齐通”,地铁从布吉检查站(草埔站)、梅林检查站(民乐站)及前海湾、留仙大道、百鸽笼等处跨过二线关,一度缓解二线关关口压力。2013年9月,梅林检查站岗亭等设施被拆除;2014年7月,各检查站的所有官兵被分流到其他边防单位。2015年6月4日晚,深圳启动二线关口交通改善工程,对包括南头关、布吉关等在内的16个二线关口进行拆除车检通道查验设施等工程,深圳经济特区的管理线至此名存实亡[5][12][13]。根据深圳市口岸办提交的报告指出,二线检查站的设施已经全部清除,二线关口正式走入历史记忆[14]。
2018年1月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发布关于同意撤销深圳经济特区管理线的批复[15][16],存在了36年的深圳二线关正式成为历史。
深圳“二线关”分布图
设在广深高速公路的同乐检查站(已停用)
宝安新城检查站(已停用)
深圳经济特区之进入特区优检证,由广东省公安厅边防局签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