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是不是觉得在紫禁城的宫殿里参加考试是一件特别幸福的事情呢?我们来看一下当时的考试情形,你就得出答案了。
据史料记载,考试时,在保和殿内东西摆放十数排考桌,因为殿内阴暗,光线不够充足,所以坐在后排参加考试的考生有时根本看不清试卷上的字迹,只能主动搬到殿廊进行考试。
考桌也十分奇特,桌子就像炕几一样,考生们只能盘膝趺坐。南方籍的考生就十分不习惯这种桌子,于是有些人就选择自己携带特制的考桌入场考试。
自带考桌考试也存在一个问题,那就是保和殿的殿基很高,有三层石阶,同时还需转行数十级才能到达丹墀。这让自带考桌的考生们叫苦不迭,还没等开始考试答题,就已经累得气喘吁吁了。再加上古时考试的时间很长,综合来看,完成殿试也不是一件轻松容易的事情。
殿试题目最初由内阁大学士提前数日拟定,为了便于皇帝选择,一般会准备多道题目。呈交皇帝后,由皇帝最终决定选取哪个题目。但这一方式存在弊端,经常出现殿试之前考题泄露问题。
后来便改为由读卷大臣在殿试前一天秘密拟定题目,呈交皇帝钦定后,立即刊刻印刷。刊印场所由护军看守,严防试题泄露。直至殿试当天凌晨,试卷才印刷完毕。“新鲜出炉”的试卷随后被拿到考场,分发给参加考试的各位考生。
试卷上的试题是一道策问,题目取自四书五经中的某句话。殿试考生要根据自己掌握的儒学经典,结合朝廷的实际情况和问题,采用八股文结构,用自己的观点来进行分析和论述。清代顺治皇帝时期,一篇八股文为550字;康熙皇帝时期,一篇八股文为650字;之后,又增至700字。殿试试题的字数和题目与现代考试的作文题十分类似;不同的是考试时间的长短,现代考试作文需要在较短时间内完成,殿试考试时间较长,规定在太阳落山前交卷即可。
交上来的试卷被迅速送往保和殿东侧的中左门,在那里有弥封官等待封装试卷。古时封装试卷也与现代考试封卷类似,要盖住考生的名字,之后将试卷装入固定的箱子里,护送至专门阅卷的场所——午门内朝房。在这里,等候多时的读卷大臣要花费两晚一天的时间来阅卷。读卷大臣由皇帝钦点,阅卷为全封闭式,阅卷人员不得出宫。
一般情况下,皇帝都认可阅卷大臣拟定的名次。皇帝钦定名次后,试卷得以拆开弥封。极为特殊的情况下,皇帝在拆开弥封后,可能进行名次更改。据史料记载,状元的名字十分重要,明成祖就曾因名字好坏更改状元人选。之后,明清两代历任皇帝都对状元的名字十分重视,如果考生名字的读音、字形等犯忌讳,或者不够雅致,或者入不了皇帝的“慧眼”等,都有可能与状元失之交臂。
传胪官高声唱读名字之后,状元、榜眼和探花在赞礼官的引领下前行来到太和殿殿阶之下。状元的位置要比榜眼和探花稍靠前一些,处于殿阶正中央。在状元面前是石阶中间的石刻,石刻图案为升龙和巨鳌,人们常说状元“独占鳌头”便来源于此。
正因考试如此不易,皇帝特别赐予在殿试中脱颖而出的状元、榜眼和探花一项特殊的待遇,即在太和殿宣布名次之后,这三人可以扬眉吐气地沿着紫禁城中轴线,从午门中间的门洞中走出。前有礼官抬着榜亭,三人紧随其后,这是一种连亲王和宰相都无缘获得的殊荣。
读完文章点“赞”和“在看”
将好文“分享”给更多人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