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为什么我那么努力,成绩还是提不上去?”“老师,为什么我每天忙得脚不沾地儿,还是感觉无所作为?”“老师,……”最近常听到同学们苦恼于忙了个寂寞、努力也没用的困惑,这让我想起了自己学生时代也曾陷入的“努力陷阱”——努力,从来不是“行动量”的简单堆积。
当“努力”沦为“时间消耗”的代名词,当“忙碌”变成“成长焦虑”的遮羞布,我们是否该停下脚步,重新审视“努力”的本质?身为辅导员,今天想和大家聊聊这个朴素却关键的命题:比起“盲目用力”,“有效努力”才是大学成长的硬道理。
一、“无效努力”迷雾:看似忙碌,实则低效
(一)形式主义的学习陷阱
早出晚归泡在图书馆,一字不落抄写课件PPT,定时拍照打卡记录学习时长……合上笔记本,却发现自己大脑一片空白。诸如此类看似努力的学习,不过是用机械性的记录代替了大脑的深入思考,试图以形式上的忙碌掩饰思维懒惰。可是耗时长、拼笔记永远事倍功半,难以达到预期效果。
(二)缺乏目标的忙碌漩涡
学生工作、社团活动、竞赛兼职……部分同学盲目奔波于各种角色,日程表被安排得满满当当。可是,不经思考的忙碌、没有目标的努力只会让自己深陷迷茫,迷失方向。社团活动随大流、别人考证我也考,总是在参考别人的做法,却很少结合自身专业兴趣合理规划。同学们不妨静下心来问问自己:“我到底想要的是什么?”
(三)自我感动的努力假象
常常在朋友圈晒自己熬夜学习、晒自己满满的学习规划,不过是自我安慰的努力假象罢了。沉醉于自己营造的“努力人设”,一旦受挫,很容易产生“我已经这么努力了,为什么还没有回报”的抱怨。不愿正视自身努力的低效性,也无法真正专注于自我提升,很难得到实质性的成长。
二、破局之道:走向“有效努力”的关键
(一)明确目标,锚定方向
有了明确的目标,努力才更有动力。同学们可以结合自身兴趣特长、专业特点和职业规划,制定清晰具体、切实可行的行动目标。短期目标可以是专业成绩提升计划、相关证书考取计划;长期目标可以围绕职业规划、发展方向来确定。
(二)拆解行动,科学规划
把目标拆解成具体的行动步骤,脚踏实地步步为营。就比方说目标是六级通关,可以拆解为每天背诵一定数量的单词、每周完成真题数量以及定期模考检验成果。合理规划时间,详细列出日程安排,充分利用碎片化时间逐个达成目标。
(三)动态反馈,提高效率
建立动态的反馈机制,定期复盘评估自己的努力成果。每天留出一定时间独立思考,回顾目标的达成情况,分析取得的成果与不足,不断总结经验汲取教训。增加阶段性测试看看自己的知识掌握程度,适时调整学习策略提高学习效率。
三、大学阶段“有效努力”的行动指南
(一)课堂内外: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建构
课堂是大学学习主阵营,但有效努力从不限于课堂上的听讲。课前主动预习、课上积极互动、课后及时复盘。充分利用图书馆、线上平台等资源,拓宽认知边界,主动构建自己的知识框架体系,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探索知识。
(二)社团实践:在行动中实现精准增长
聚焦自身发展目标,不要盲目追求实践数量。在社团活动中,根据自身成长规划,主动承担任务,锻炼沟通协作、组织策划等方面能力,在实践中积累成长经验。注重参与过程中的学习和反思,在解决实际问题的同时实现自我提升。
(三)个人发展:打造可持续的成长系统
提升个人综合素质、养成良好生活习惯至关重要。在个人发展方面,要注重打造可持续的成长系统。培养健康的生活习惯,保持良好的身心状态;提升自我管理能力,自律并自我激励;不断学习新技能,保持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同学们,大学时光转瞬即逝,每一份努力都承载着对未来的期许。努力不该成为脱离了“目标校准”与“价值沉淀”的盲目跋涉,希望大家能够认清“无效努力”的误区,掌握“有效努力”的方法,在大学这片广阔的天地中,以明确的目标为指引,用科学的规划和持续的行动,书写属于自己的精彩篇章。
无论前方遇到多少困难和挑战,都请记住,真正的成长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每一个有效努力的日子里悄然发生。愿你们都能在大学的旅程中收获成长和蜕变,成为更好的自己!我也会一直陪伴在你们身边,为你们的成长之路保驾护航!
(图片均由河北科技大学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