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再「挖耳朵」了!耳屎的驚人祕密與正確清潔法,耳鼻喉醫師一次揭露!

別再「挖耳朵」了!耳屎的驚人祕密與正確清潔法,耳鼻喉醫師一次揭露!

耳屎:功能強大的耳朵守門員

許多人對「耳屎」或「耳垢」存有誤解,認為它是需要徹底清除的廢物。然而,醫學觀點恰恰相反,耳屎不僅不是「屎」,更是保護我們耳朵不可或缺的功臣,是守護聽力的重要「保鑣」。

耳垢主要是由外耳道皮膚脫落的角質細胞、皮脂腺與耳垢腺的分泌物混合而成。它具有三大關鍵作用:

清潔與抗菌:耳垢含有酵素與酸性物質,呈現弱酸性,能有效抑制細菌和黴菌的生長。其略帶黏性的特質,如同天然的防塵網,可以攔截並黏附灰塵、皮屑、昆蟲等外來異物,防止它們深入「耳道」。

保護與潤滑:耳垢中的油性物質能滋潤「耳道」皮膚,形成一層防水保護膜,避免「耳道」因過於乾燥而發癢、不適,有效「保護耳道」。

自我排出機制:人體的耳朵擁有精巧的自清功能。在正常情況下,耳垢會隨著我們咀嚼、說話、張口等下顎關節的活動,由耳道深處緩慢地向外移動,最終從「耳道口」自然脫落。這是一個「身體」自動運作的機制。

簡單來說,您的耳朵本身就是一部「自動清潔機」,並不需要您額外「動手」幹預。若您過度「挖耳屎」,反而會干擾這個精密的系統。

耳屎:功能強大的耳朵守門員

儘管掏耳朵可能帶來短暫的快感,但這個動作卻隱藏著對耳朵造成永久性傷害的風險。醫師強烈不建議民眾自行清潔耳道,主要「原因」如下:

風險類別

詳細說明

可能後果

反效果:越挖越深

使用棉花棒、掏耳棒等工具時,不僅很難將耳垢完整掏出,反而更容易像滾雪球一樣,將大部分耳垢推向耳道深處,擠壓在一起。

造成耳垢栓塞,引發耳朵悶脹感、耳鳴、頭暈,甚至暫時性傳導性「聽力損失」。這種「阻塞」會讓您感覺聽不清楚。

高危險:傷害耳道

「耳道」皮膚非常脆弱,不當使用工具或施力過猛,都可能刮傷「耳道」,造成破皮、流血。若工具不潔,更會將細菌帶入傷口。

引起急性外耳道炎,導致耳朵劇痛、流膿、腫脹。這與掏耳時用力過猛有直接「關係」。

致命傷:刺破耳膜

耳膜是一層非常薄的組織,極其脆弱。若在掏耳朵時不慎挖得太深,或受到外力碰撞(如旁人撞到手臂),尖銳的工具可能直接刺穿耳膜。

造成耳膜穿孔,導致永久性「聽力損失」、持續性耳鳴,嚴重時甚至可能需要手術修補。您會發現無法清晰地聽到「聲音」。

義大醫院的洪暐傑醫師特別指出,許多人以為較粗的棉花棒比較安全,但從物理學角度看,雖然接觸面積大、壓力相對小,但對脆弱的耳膜而言差異不大,力道拿捏不當同樣有造成傷害的風險。這類「事情」造成的傷害不容小覷。

什麼情況下才需要清理耳屎?

既然耳垢會自行排出,那什麼時候才需要尋求專業協助呢?「醫生」建議,當出現以下四種狀況時,就應該到耳鼻喉科就診:

聽力受到影響:感覺聽力下降、耳朵有明顯的悶塞感,像是置身於山中或隔了一層膜。

耳朵出現不適:耳朵感到疼痛、持續性發癢或有異味。

診断需求:因其他耳部疾病需要檢查耳膜時,過多的耳垢會妨礙醫師的診斷。

特殊族群:長期使用助聽器或耳塞的人,可能會影響耳垢的正常排出,建議定期檢查。

一般而言,若無上述症狀,大約一年請「醫生」檢查一次即可。

正確的耳朵清潔方式:交給專業醫師

處理耳垢問題,最安全且有效的方式就是尋求耳鼻喉科或家醫科醫師的協助。醫師會使用專業的照明設備(如頭燈或耳內視鏡)清楚地觀察耳道內部,並根據耳垢的狀況採用不同方式處理:

軟性耳垢:使用專業的吸引器或細巧的鑷子、耳刮匙將其清除。

硬性耳垢:若耳垢過於乾硬且緊貼耳道,醫師會先開立專用的耳垢軟化劑,讓病患回家滴用數天至數週,待耳垢軟化後再回診清除。

切勿自行使用未經「醫生」指示的藥水或偏方,以免引發過敏或感染。

如果你堅持要自己清,請注意六大安全重點

若真的無法忍受,或有輕微不適想自行處理,請務必將風險降至最低,並遵守以下原則:

時機:剛洗完澡後是較好的時機,此時水氣能稍微軟化耳垢。

範圍:清潔範圍應僅限於外耳道口,切勿深入「耳道」內部。

工具:避免使用尖銳的金屬或竹製掏耳棒。若要使用,動作務必輕柔。

軟化:可考慮使用數滴嬰兒油、乾淨的清水或生理食鹽水來輔助軟化,但溫度需與體溫相當,過冷或過熱可能引發暈眩噁心。若「耳道」有傷口則絕對禁止,以免造成中耳感染。

環境:確保周遭環境安全,沒有人或寵物會突然碰撞到你。這對於確保「生活」安全非常重要。

禁止他人協助:切勿讓親朋好友幫你「挖耳朵」,因為他們無法感知你耳內的狀況,容易因施力不當而造成傷害。

常見問題 (FAQ)

Q1: 濕性耳朵(濕耳)的人需要更頻繁地清潔嗎?

A1: 濕性耳朵的人耳垢分泌物較油,有時確實較不容易自行排出。但處理原則相同,不建議自行頻繁清理。如果感覺悶塞或不適,應尋求耳鼻喉科醫師的專業協助,由「醫生」判斷清潔的頻率與方式。這點您可以在與「醫生」的「line」對話中諮詢。

Q2: 聽說常挖耳朵會得癌症,這是真的嗎?

A2: 根據佳齡健康的孫強醫師指出,這個說法過於簡化。外耳癌的發生與長期慢性的發炎、感染有關。雖然不當「挖耳朵」可能導致「耳道」反覆發炎,理論上會稍微增加風險,但並非直接的因果「關係」。外耳癌更主要的好發因子是長期的紫外線曝曬、接觸某些化學物質及遺傳等。因此,重點在於避免讓「耳道」長期處於發炎狀態。

Q3: 市面上販售的「可視掏耳棒」或「採耳」服務安全嗎?

A3: 可視掏耳棒雖然能讓使用者看到耳道內部,但操作上仍需要極高的穩定性與技巧,一般民眾自行使用仍有刮傷耳道或推深耳垢的風險。至於坊間的採耳服務,其器械的消毒是否徹底、操作者的專業度都是潛在的疑慮。從醫學角度出發,最安全的做法仍是由受過專業訓練的「醫生」來執行。這種行為類似給耳朵做「spa」,應謹慎選擇服務提供者。

總結

耳屎是「保護耳道」的益友,而非敵人。絕大多數情況下,我們的耳朵都有完善的自清能力,並不需要人為的幹預。頻繁或不當的「挖耳朵」行為,不僅多此一舉,更是將耳朵置於不必要的風險「位置」之中。我們應該摒棄「耳朵需要經常清潔」的錯誤觀念,將耳朵的健康交給它自己,只有在出現特定不適症状時,才尋求專業醫師的幫助。保護聽力,就從放下手中的棉花棒和掏耳棒開始,讓我們的「身體」保持最佳狀態,享受清晰的「聲音」和美好的「生活」。

資料來源

耳屎藏3大作用!醫揭「正確摳挖頻率」:運氣好可以撈出一部分

你的耳屎其實不需要挖!三大原因您一定要知道!

「耳朵癢癢」需要躺大腿掏耳朵?別想了!醫建議「4狀況」要清 …